简介

和隋炀帝恋爱的正确姿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毕竟就这么一次(1/4)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

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

河出图, 洛出书, 天下之中。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先后有一百多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 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杨广志向万千, 建立盛世强国的鸿愿在他心里谋划了十几年, 该做什么心中定是早有蓝图,登基后巡查洛阳,百官们只当他是巡幸洛阳百姓, 并没有异议,贺盾清楚杨广实际上是去洛阳做实地考察,回来听他说想在洛阳营建东都, 便一点也不意外了。

有关隋炀帝营建东都的原因在历史上争议颇多, 最为大众后人接受的是杨广迷信图讖之说,听信了章太翼‘陛下木命, 雍州为木之冲, 不可久居, 修治洛阳还晋家’之言, 遂幸洛阳。

不管是贺盾知道的历史, 还是现在正经历着的这一遭, 这种言论其实都是不可信的,毕竟章太翼原本就是杨勇的门客,历来都站在柳述元岩一列反对杨广, 二人算是政敌, 未有牵扯,便谈不上重用不重用。

杨广听杨坚遗诏将此人从大牢里放出来,已经是他初初登基为博取名声以宽待人安稳朝政的成果了。

章太翼没法为杨广效力,杨广并非迷信之人,把这两人联系在一起,串出迁都这件事,怎么想都是无稽之谈。

乾道变化,阴阳所以消息,沿创不同,生灵所以顺叙。

后人野史捕风捉影,将杨广营建东都归结于迷信思想上,由来大概是诏令里的这两句话了,并且还是刻意歪曲过的。

历史为政治服务。

贺盾在心里摇摇头,把烛火挪近了一些,接着往下看。

杨广处理完政务,径直先沐浴完回了寝宫。

十一二月正是寒风肆虐的时候,寝宫外头无人,门里头候了两个宫娥婢女,见了杨广屈膝行礼,想出声,被杨广制止了。

两人退出去,轻轻关上了门,案几前他的妻子正专注看着什么,听见关门声才抬起头来打了声招呼。

杨广坐去她旁边,看见书册上的内容,便伸手将人揽来怀里了,低头在她脖颈上亲了一下,自继位以后,他下了朝回寝宫,总喜欢像这样搂着她,看她凉凉的身体在他怀里渐渐温热起来,是他爱不释手的暖意,他反倒更像成疾上瘾那个了,喜欢这样凑在她耳边说话,亲昵亲近,也喜欢看她想一本正经坐直了却不由自主靠来他怀里,回过神来又发窘脸红的模样,哪里哪里他都喜欢透了。

案几上放着一整本册子,外壳上写着杨广诏集,翻开里头抄录着他这几个月以来颁布的诏令,有条有理,上头写明了颁布诏令的时间地点,诏令颁发时的背景条件,连天象、在场的官员一应都记录得清清楚楚,笔记端正,语述简短清晰明了,一笔一划都显得认真严肃之极。

杨广诗集有好厚一本了,许多他随口念过,自己都不记得了,她一首没落下,如数都记录保管好了,基本是走哪里都带着。

杨广在她唇上吻了一下,低声问,“这个秘书监会有收录,你想看,找牛弘他们要便可,何必费心做这些。”

贺盾摇摇头,宫里和朝廷保管的史料文籍,当真起了战火,顷刻间便能毁之一炬,并不保险,这些东西私人多留一些,往后世流传更容易一些。

虽说人死如灯灭,后世人如何评价在贺盾眼里没什么关碍,但杨广志在千秋伟业,定是希望名垂青史的,她尽量多留下些能证明他所作所为的痕迹,纵是被摸黑,也自有人能寻出蛛丝马迹来。

通其变,使民不倦。

变则通,通则久……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今者汉王谅悖逆,毒被山东,遂使州县或沦非所,此由关河悬远,兵不赴急……

杨广营建东都的目的在这篇诏令里表述得很清楚了。

山东地大物博,兵马强悍,山东不稳,则大隋统治的根基就不稳,这里还是原先东魏北齐两国旧地,如同江南故地一般,被纳入大隋版块后并不安分,稍有叛乱,长安便鞭长莫及。

无论从政治、社会,地理环境,乃至经济上来说,营建东都,在贺盾看来,都是很有必要,并且符合实际政治需要社会发展的。

东汉、唐有长安洛阳,明有北京南京,清有北京盛京,历朝历代实行两京制,目的都是强化皇权统治,变革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唯独有杨广,被骂得狗血淋头啦。

贺盾看了眼后头腻着她玩的杨广陛下,扬了扬手里的册子,回头问,“阿摩,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这诏令我读了好几日,实在搞不懂你。”这段时间除了整理财物,她时间都花在了这上头,但还是看不透他这个人。

她能肯定这诏书是杨广自己写的,他才学斐然,寻常人的文采学识他看不上眼,重要一些的诏令他片刻便写出来了,出口成章洋洋洒洒,每每都是篇极具说服力叙事力和欣赏力的精美散文。

他随手写出来的东西浑然天成,自然不爱用旁人捉刀了。

这是他的爱好之一。

这份诏令贺盾在后世也见到过记载,内容和她手里拿着的这一份基本一致。

‘俭,德之共;奢,恶之大。’

诏令引用了这么一句话,里面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论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